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
欢迎您访问本站!

孙子兵法13篇的逻辑和中心思想全解

教学资源 | 2022-06-25 | 标签:孙子兵法,13篇,的,逻辑和,中心思想,全解,《,
《孙子兵法》一共13篇,大约6000个字。这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,但是字数倒是不多。因为孙武那个时代没有纸,就是竹简也很宝贵,所以写文章不能太啰嗦,语言必须精炼。语言精炼也有不好的地方,那就是对古文学得不好的朋友的来说,理解起来容易有偏差。
 
孙子兵法不仅内容精彩,而且还文采飞扬。的确是古文里难得的好书。
 
《孙子兵法》的多数章节里,一再强调将帅很重要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是一本求职应聘书,孙武拿着这本书去见吴王,希望得到重用,所以在书里反复说将帅很重要,这明显是夹了点私货。比如这句-----“将听吾计,用之必胜,留之;将不听吾计,用之必败,去之”。翻译过来就是,大王你听我的,我就留下来,用我就一定能打胜仗。你要是不听我的,我就走了,你以后就等着战败吧,到时候你可别后悔。从这段话里可看出,孙武是个很自负的人。孙武虽然是来求职的,但是听他这口气,不是他来求老板,而是叫老板来求他。可见找工作要自信啊,该自我吹嘘的还是要吹一下。
 
之前文章提过,孙武那个年代没有逻辑学这门课程,所以《孙子兵法》这本书里,其段落章节之间,经常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。但是孙子兵法13篇的各章节之间,是有逻辑链条的。本文就试图把这13篇之间的逻辑理一理。
 
第一篇是《始计》篇,始是开始的意思,计是计划的意思,也就是规划的意思。干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规划。这一篇讲要“庙算”,庙就是房子的意思,算就是计算的意思。就是说,打仗之前,要关在屋子里仔细谋划一番。《始计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战前要认真进行全方面的规划。
 
第二篇是《作战》篇,这个“作战”不是我们现在说的“作战”,“作”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准备。这一篇讲战争是一头吞金巨兽,要是陷进战争泥潭,那就完犊子了。所以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如何应对最坏的情况
 
第三篇是《谋攻》篇,这篇讲要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说白了,战争的代价非常惊人,所以要考虑成本。这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如何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最大的胜利。
 
第四篇是《军形》篇,“形”是什么意思?形就是形状,形状有大小,大小就代表实力。形就是实力。这说明孙武是非常看重实力的。古文就是这点不好,喜欢比喻和引申,不直接用大白话来说。这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要尊重实力,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估实力。
 
第五篇是《兵势》篇,“势”时什么意思?“势”的意思是“势能”。比如一块石头躺在地上是不伤人的,但是石头要是从山上滚下来就能伤人了。现在有个词语叫着“造势”,你把一块石头从平地搬到山上,看到敌人在下面行军,你随时可以把石头推下去,这个过程就叫造势。上篇的“形”讲的是客观的实力,这是一种死的和潜在的实力,而“势”,就是转化为活的实力。现在有个词语叫着“形势”,就是这么来的,是把“形”和“势”合在一起说的,“形势”这个词语很生动。比如《毛选》里经常讲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”。
 
《兵势》篇的中心思想就是-----如何把死的实力转化为活的实力。
 
 
第六篇是《虚实》篇,“虚”是虚弱的意思,“实”是强大的意思。孙武这篇强调的是以强击弱,不是以弱胜强哦。比如这句:“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”。翻译过来就是我把兵力集中成一个拳头,同时想办法让敌人把兵力分散,这样我就可以形成十个打一个的局部优势,将敌人各个击破。对了,毛主席用兵,一直追求的也是营造局部优势。《虚实》篇的中心思想就是-----如何把活的实力转化为优势。
 
 
第七篇是《军争》篇,上一篇《虚实》篇讲的是如何把活的实力转化为优势。那有优势后就一定赢么?不见得吧。项羽开始时比刘邦强,为什么后来输了呢?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案例多了去了,可见有优势也未必就能赢。
孙武在《军争》篇里讲要“以迂为直”。迂就是迂回,直就是直接。也就是说,有优势也不要蛮干,要讲方法和技巧。
这一条其实很重要,因为有优势的一方容易膨胀,总觉得自己动一动身,就能一屁股把对手坐死。于是就容易轻敌,于是打仗就可能不太讲求谋略,结果阴沟里翻船。项羽仗着自己有军事才能和军事优势,觉得只通过战争就能解决问题,于是在政治和外交上搞得一塌糊涂,结果敌人越打越多,最终被刘邦给玩死了。
 
《军争》篇的中心思想就是-----当有了优势之后,要懂得经济和科学地使用自己的优势。
 
第八篇是《九变》篇。顾名思义,这篇讲的是“变通”。经过前七篇的运作,你已经处于有利态势了。就算如此,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赢。所以当情况有变的时候,要及时变通。
 
《九变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在取得主动权后,要根据战场的变化及时变通。
 
第九篇是《行军》篇。这篇虽然说的是行军,但是中心思想不是说这个。文中说:“故令之以文,齐之以武,是谓必取”。“文”就是用文的办法来管理士兵,也就是要关心士兵,要爱兵如子。“武”就是来硬的了,要军法严明,该罚就罚。慈不掌兵嘛。
 
所以,《行军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想要达到目的,要进行合理的团队管理。
 
第十篇是《地形》篇。这篇好理解。比如“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”。翻译过来就是说,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。我们把意思扩展一下,地形可以理解为客观环境。
 
《地形》篇的中心思想就是-----要正确地认识影响军队作战的客观环境。
 
第十一篇是《九地》篇。上一篇《地形》篇讲的是“地之形”,而《九地》篇讲的是“地之势”。这一篇应该是《孙子兵法》里最精彩的一篇,所以兄弟之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述过。如有兴趣,可回看前文。
 
 
《九地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面对死的客观环境时,如何正确的运作,从而实现趋利避害,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 
 
第十二篇是《火攻》篇。这篇说的放火,但精华不是这个。我们知道,放火烧人是一种很损的战法。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曾火烧藤甲军。诸葛亮说,如此残酷的打法,虽然打赢了,但是会折自己的阳寿。孙子兵法的《火攻》篇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在里边,意思就是为了实现战争的目的,必须不择手段。但是你这样干了之后,后遗症会很大。所以这一篇里才说:“夫战胜攻取,而不修其功者凶,命曰费留”。翻译一下。这段说的是如果用最狠毒的办法打赢了之后,要“修功”,“修功”的意思就是要行仁政,要安抚人心,修复仇恨和敌对情绪,要搞建设。不然就会“费留”,意思是之前打仗的费用白花了。
 
《火攻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为了赢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,但是用这种残酷的战法打赢了之后,要安抚人心,重建秩序,这样才能长治久安。
 
 
第十三篇是《用间》篇。“间”就是间谍,要靠他们来刺探消息。以前的侦察兵,现在的军用卫星,还有谍战片里的卧底,都是干这个事情的。其实用大白话来说,就是打仗不能凭感觉拍脑袋,要搞调查研究,才能获得准确的情报,这样才有科学决策的依据。所以毛主席在《矛盾论》和《实践论》里,一再强调主观决策要符合客观实际,否则就会碰钉子。
 
所以,《用间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调查研究是进行各种分析决策的前提。
 
 
好了,把13篇章节的中心思想重新连贯一下,逻辑链条就比较清晰了。
 
第1篇《始计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战前要认真进行全方面的谋划。
 
第2篇《作战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谋划时要首先考虑到如何应对最坏的情况。
 
第3篇《谋攻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当能应对最坏情况后,要考虑如何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最大的胜利。
 
第4篇《军形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不管是应对最坏情况,还是争取最好结果,首先要由实力,要尊重实力,要正确地评估实力。
 
第5篇《兵势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当有了实力之后,要把死的实力转化为活的实力,也就是造势。
 
第6篇《虚实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如何把活的实力转化为优势。
 
第7篇《军争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不要仗着自己有优势就不讲策略,当有了优势之后,要懂得经济和科学地使用自己的优势,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。
 
第8篇《九变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在取得主动权后,还要根据战场的变化及时变通。
 
第9篇《行军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想要达到目的,要进行合理的团队管理,毕竟伟大的胜利是靠优秀的团队去实现的。
 
第10篇《地形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当建设好了优秀的团队后,要正确地认识影响军队作战的客观环境。
 
第11篇《九地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面对死的客观环境时,如何通过正确的运作,从而实现趋利避害,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 
第12篇《火攻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如果用了这么多招数,还是不能取胜,那就要不择手段了。但是用这种残酷的战法打赢了之后,要安抚人心,重建秩序,这样才能长治久安。
 
第13篇《用间》篇的中心思想是-----不管你怎么谋划,怎么打,调查研究是进行各种分析决策的前提。
 
 
把这13篇的逻辑串起来,你会发现。《孙子兵法》讲的不全是战争问题,而是哲学问题。讲的是战略问题,而不是战术问题。讲的是阳谋,而不是阴谋。讲的是要解决根本问题,而不是只图杀个痛快。讲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,而不是狭隘的阴谋诡计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孙子兵法》要比《三十六计》高明得多。《孙子兵法》追求的境界是“全胜”,既要击败对手,又要减少战争的后遗症,要积极地消弭矛盾,化解仇恨,这样才能在战后实现长治久安。
 
 
 
如果你不给人家活路,人家也会以死相拼。正所谓止戈为武,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,用霹雳手段,显菩萨心肠。这才是孙子兵法最伟大的地方。这也是中华包容式的儒家文明优于西方掠夺式的海盗文明的地方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《孙子兵法》13篇原文与译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