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心理学,你可能最熟知的名字是佛洛依德。他认为性是我们的根本动机,他认为儿时的创伤是导致现在你的各种问题,这些都是原因论。
可还有另一个非常棒的心理学家,叫阿德勒,他的意见完全相反,他坚持目的论,就是你为了达成一个怎么样的目的,才保留了那些问题,以此为借口给自己制造一种幻觉,如果我不是怎么样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怎么样。他还说,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,自卑、懊丧、自闭、发怒、伤心。
这听起来好像很极端,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,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才可以,他的理论是任何人的人际烦恼都来自于社会的人际关系,这是阿德勒的一个基本理论。假如这个宇宙中没有任何人了,只有你自己了,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了,比如说你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呢?
自卑就是感觉到你比别人低人一等,觉得自己没有价值,阿德勒说:“自卑感人人都有,自卑感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,因为人本身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,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,所以有了一个普遍的欲求,这种欲求就是追求优越性,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人希望有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的状态。
我们小时候在蹒跚学步的时候,我们想要独立站立。我们学语言的时候,又想要跟整个宇宙的人沟通,还有我们长大了以后会给自己树立一些理想和目标,为他奋斗,让自己处于一个进步的状态。如果无法达成理想,我们就会说:“啊,我做的不够好。” 我本来可以做的更好,这就产生了自卑感,这其实不是病态的,而是一种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,只要处理得当,自卑感就是成长的催化剂。
但如果你自卑感特别强,很消极,认为自己一事无成,这就不是自卑感,而是自卑情节了,自卑情结就是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的状态,比如有人会说:“我因为学历低,所以没有办法成功。”像这种因为有了A所以有了B的理论已经超越了自卑感的范畴,而是一种自卑情结,因为他将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为有重大的因果关系。
比如说佛洛依德主讲的这个:“之所以这个人没有结婚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原因,”这就是佛洛依德一直说的原因论,父母离了婚对她造成了巨大创伤,所以她一直陷入到这种模式当中,这是有因果关系的。
可是阿德勒说,这是外部因果论,他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,只要你抱着这种想法,不去寻求真正的爱情,那么你父母离婚的这个经历就变成了你的一个借口。有自卑情结的人正是因为无法接受更低于别人的自己,所以说为什么特别骄傲自大的人都是很有自卑感的人,一个人如果真的很自信,他就不会自大,只会做到不卑不亢,只有强烈的自卑感的人才会自大。
我们都会在生病的时候,受伤的时候,失恋的时候利用脆弱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种特别的存在,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。
但是阿德勒认为,也许我们可以不要与任何人竞争,只要自己不断向前进就可以了,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比较,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,性别,知识,经验,外貌,没有完全一样的人,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,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,你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,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一定有胜者败者。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这里,即便不是败者,即便一直位于不败之地,处于竞争中的人也会一刻都不得安宁。因为你不想成为败者,你想获胜,你不能相信别人。
你为什么会生气呢?其实就是想挑起一个权力之争。
最后,我们要相信语言的力量,要相信语言具有逻辑性,只要你在人际关系中确性“我是正确的”,你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,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,那么对方持什么意见都无所谓啊,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,靠的是超越过去的自己。